5月23日,泰格医药(300347.SZ)2022年度股东大会在公司所在地浙江省杭州市举办。受上游创新药企融资难波及,包括泰格医药在内的CXO企业正面临行业周期更迭影响,公司的各项战略布局进展以及对行业趋势的判断等问题成为现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泰格医药联合创始人、董事、总经理曹晓春,董秘李晓日,监事陈智敏,职工监事楼文卿和独立董事候选人袁华刚等高管出席了股东大会,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叶小平,董事、联席总裁吴灏、财务总监杨成成等高管远程参与并与投资者进行了交流。
“一体化”“国际化”进展几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泰格医药实现营业收入70.85亿元,同比增加35.91%,其中境内收入占比50.83%,其余为境外收入;实现归母净利润20.07亿元,同比减少30.19%,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5.4亿元,同比增加25.01%。泰格医药财务总监杨成成在介绍公司经营成果时解释道:“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主要由于非经常性损益中的公允价值变动导致。”
受益于国内创新药行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头部CXO企业近年大多实现业绩的连续增长。从新药研发的全流程即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商业化的全流程看,与药明康德初期主要专注于临床前的CXO服务不同,泰格医药专注提供临床阶段CRO服务,但近年也开始向临床前业务延伸。
上述业务延伸即为泰格医药近年战略的组成部分。在投资者交流环节,董事长叶小平表示,公司近年主要有两个战略方向,即国际化和一体化。2014年收购方达控股(01521.HK)后,泰格医药开始开展临床前CXO业务,2022年,方达控股的营收约2.5亿美元,已具一定规模。叶小平也坦言:“过去泰格主要发展临床业务,临床前业务开拓花的精力不是那么大。”
但近两年提出一体化战略后,泰格医药的临床前布局正在提速,在一体化战略下介入临床前CXO业务可以给公司临床试验业务进行导流。叶小平介绍道,在海外,一体化战略主要通过并购的方式推进;在国内则以自建的方式。年报显示,方达位于上海临港的6200平方米的生物分析和DMPK新实验室于2022年投入运营,苏州约2万平方米的临床前动物研究设施2022年下半年启动GLP验证实验,此外,在武汉约2万平方米的合成与药物化学设施将于2023年上半年部分投入运营。
国际化方面,在此前一次接受调研时,泰格医药曾表示,海外业务将是后续订单增长点之一。叶小平透露,过去几年因为新冠疫苗业务,公司在全球四五十个国家建立了自己的队伍,叶小平尤其提到了美国市场的相关情况:“美国是全球临床试验的主要市场之一,因此要想成为全球化的(CRO)企业,美国是一个主战场。”
“现在我们是两条腿走路,一是继续看有没有更好的并购标的,另一个是加快自建队伍的发展,方达在美国已经有近1000人的团队,泰格临床业务本身在美国有近200人,临床团队现在每年人数还在以100%的速度在增长;尽管从绝对数量上来说美国业务在泰格整体占比较小,但从成长性上来看,目前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叶小平表示。除了美国外,泰格医药目前在日本、欧洲、韩国等地也有布局。
产业周期更迭,拐点何时来?
过去几年,新冠疫苗相关订单是泰格医药业绩增长的原因之一。公司在年报中也指出,2022年主营业务增长主要由于客户需求增加及来自新冠疫苗临床试验相关收入增加所致。在被问及新冠疫苗试验需求减少对公司的影响以及公司的核心壁垒时,董事、联席总裁吴灏表示:“市场原本对公司的认知是擅长化学药和生物药的CRO企业,通过新冠疫苗项目,公司做疫苗试验的能力得到了认可,因此已承接了多项非新冠类疫苗的订单。”
在核心壁垒方面,在吴灏看来,泰格医药在全球范围布局能产生的规模效应,另外这一广泛布局还给公司带来了较强的项目承接能力和应变能力。曹晓春则指出,临床CRO行业的门槛确实相对较低,但对创新药项目以及大型III期试验这样的项目而言,CRO企业的组织能力、质量保证体系、知识储备等都很关键。“对临床CRO而言,整个公司的运营体系就是一个最大的竞争力。”曹晓春认为。
目前,在A股上市的CXO公司已有20余家,但曹晓春表示,泰格医药在全球范围内面对的竞争对手更多是跨国CRO企业。
“随着同质化产品导致赛道的逐渐拥挤,我们很多客户都在拓展海外市场。中国企业向海外去的步伐在加快,这样的需求推动我们在海外的扩张。现在国内很多企业都是考虑欧美双报、中美双报、甚至中美欧三报等,因此对申报方而言,CRO的选择就比较少,要么是选择海外CRO,要不然就是有能力在海外拓展业务的,应该来说泰格的规模和能力是他们能够认可的本土最大的一家。”吴灏补充解释道。
眼下,创新药产业链处在“低谷期”。自2021年四季度以来,创新药一级市场“过冬”,对CRO公司带来影响。据吴灏介绍:“部分客户的融资难度增加,造成研发过程中决策链延长。”但吴灏透露,从趋势上看,今年二季度相对一季度已有好转。
叶小平认为,目前对初创企业估值的调整、二级市场的估值调整、对“内卷”下同质化公司的出清可以让创新能力更强、更优质的公司走出来。“我想这是任何行业都会有的周期性变化,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医药行业在长期向好的局面。”叶小平表示。